2015高考语文复习重点思考的方面
2015-03-19 10:19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字号:T|T
如果说“读”与“看”是语文学习外在形态的话,那么,“思”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表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在“学”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读”还是“看”,都必须以“思”为主要依托。没有“思考”的“读”或“看”,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就新高三的语文学习而言,“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对所读的文言文,要“思”——在诵读文言文时,如果你能保持较好的“思考”状态,那么,你就会自然地对文言实词的多个义项作相互联系以加强你的记忆;你就会习惯地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类别作比较以巩固你的理解。如果你能在“读”时“思”,在“思”中“读”,你就会慢慢养成文言文“同步翻译”的能力,即在嘴里诵读“文言文”的同时,脑子里“同步翻译”出“现代文”的文意。这样你的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将会突飞猛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理想境界。让“读”与“思” 同步进行,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率”。
对所读的现代文,要“思”——一“思“文章的主旨(全文内容、局部内容,文章情感,作者情感)是什么?二“思“文章的结构(全文结构、局部结构、句子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三“思“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具有怎样的作用,表明逻辑顺序的语言该如何把握?总之,从一篇文章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入手来阅读“思考”。这样的阅读,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对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把题目回答准确。
有句话叫做“微言大义”,在记叙性文章中,“微”即是叙写寻常小事,琐细之物的文字。这些“微言”,只有在“思“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解读其中的“大义”。在议论性文章中,“微”即是蕴含在文字里面的观点或道理。司马迁在评说《离骚》时就有这样的阐述:“其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果没有“思”的陪伴,要在“读”或“看”时体会到“见义远”,几乎是不可能的。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但是这一切,必须辅之于“思”这个必要条件。有口无“思”的“读”与“看”,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
对所读优秀作文,要“思”——可以从文章的选材、语言等角度“思“;可以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角度“思”。也可以针对自己写作的薄弱处着手“思”,从中寻觅出我可“模仿”,我可“学习”,我可“创造”的内容或形式。
在“读“文章,“看”报刊的过程中,要学会评价、评析社会事件、社会生活,这更要以“思”为前提。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养成面对社会现象而“思”,面对多彩生活而“思”的习惯。没有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简单判断,或者只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来判断。这样,我们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弱化或僵化。
如果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遇到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就会多方位判断,多角度思辨。比如:当今社会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高文化、高技能的工人。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社会如何“跨过这道坎”?这不就是今年高考最好的选材之一吗!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是要“在静态中见动感”,“在静止中见发展”,“在表象中见本质”,“在无疑处存怀疑”……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容易使自己具有整体观点、宏观意识,就容易面对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偏见、管见、成见,你的思想也会更快趋向成熟。
如果我选择了某些方法,那么就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它的有效性。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某一种方法对于自己是否有效,是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的。但是 “读”、“看”、“思”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但是绝不能抛弃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因为它们都是水之源、木之本。
希望每个新高三的同学养成这些被无数人的实践所证明的好方法,勤“读”,多“看“,会“思”。
成功的道路是靠“读”、“看”、“思”铺就的。
那么,就新高三的语文学习而言,“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对所读的文言文,要“思”——在诵读文言文时,如果你能保持较好的“思考”状态,那么,你就会自然地对文言实词的多个义项作相互联系以加强你的记忆;你就会习惯地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类别作比较以巩固你的理解。如果你能在“读”时“思”,在“思”中“读”,你就会慢慢养成文言文“同步翻译”的能力,即在嘴里诵读“文言文”的同时,脑子里“同步翻译”出“现代文”的文意。这样你的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将会突飞猛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理想境界。让“读”与“思” 同步进行,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率”。
对所读的现代文,要“思”——一“思“文章的主旨(全文内容、局部内容,文章情感,作者情感)是什么?二“思“文章的结构(全文结构、局部结构、句子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三“思“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具有怎样的作用,表明逻辑顺序的语言该如何把握?总之,从一篇文章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入手来阅读“思考”。这样的阅读,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对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把题目回答准确。
有句话叫做“微言大义”,在记叙性文章中,“微”即是叙写寻常小事,琐细之物的文字。这些“微言”,只有在“思“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解读其中的“大义”。在议论性文章中,“微”即是蕴含在文字里面的观点或道理。司马迁在评说《离骚》时就有这样的阐述:“其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果没有“思”的陪伴,要在“读”或“看”时体会到“见义远”,几乎是不可能的。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但是这一切,必须辅之于“思”这个必要条件。有口无“思”的“读”与“看”,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
对所读优秀作文,要“思”——可以从文章的选材、语言等角度“思“;可以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角度“思”。也可以针对自己写作的薄弱处着手“思”,从中寻觅出我可“模仿”,我可“学习”,我可“创造”的内容或形式。
在“读“文章,“看”报刊的过程中,要学会评价、评析社会事件、社会生活,这更要以“思”为前提。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养成面对社会现象而“思”,面对多彩生活而“思”的习惯。没有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简单判断,或者只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来判断。这样,我们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弱化或僵化。
如果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遇到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就会多方位判断,多角度思辨。比如:当今社会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高文化、高技能的工人。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社会如何“跨过这道坎”?这不就是今年高考最好的选材之一吗!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是要“在静态中见动感”,“在静止中见发展”,“在表象中见本质”,“在无疑处存怀疑”……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容易使自己具有整体观点、宏观意识,就容易面对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偏见、管见、成见,你的思想也会更快趋向成熟。
如果我选择了某些方法,那么就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它的有效性。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某一种方法对于自己是否有效,是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的。但是 “读”、“看”、“思”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但是绝不能抛弃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因为它们都是水之源、木之本。
希望每个新高三的同学养成这些被无数人的实践所证明的好方法,勤“读”,多“看“,会“思”。
成功的道路是靠“读”、“看”、“思”铺就的。
更多高考频道文章推荐
2015年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复习 知识积累 相关文章导读
- 2018-09-18新学期准备好这三个本子,成绩才能有新气象!
- 2018-09-11开学提醒 | 新学期准备好这三个本子,成绩才能有新气象!
- 2018-09-07艺术类专业最全面解析!建议收藏!
- 2015-06-07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点评
- 2015-04-142015高考语文冲刺摆脱低分状态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2699989转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