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76688

您当前的位置:新东方网 > 济南新东方学校 > 新闻动态 > 大学 > 英语四六级 > 文章正文

高校外语教学转型 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

2015-02-27 09:3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T|T

2014年11月国际英孚教育发布2014年全球成人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成人英语水平为50.15分,落后于亚洲的韩国(53.62)、日本(52.88)、中国香港(52.50)、中国台湾(52.56),甚至越南(51.57),属于低熟练度。统计还表明,中国成人英语水平最高的是从18岁到24岁这个年龄段,到了24岁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英语水平逐渐退化,而亚洲成人这种英语水平下跌情况直到35岁以后才开始出现。另外,在行业方面,中国公司员工的英语水平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如在IT领域,中国员工英语水平(46)远低于越南(62)、中国台湾(58)、韩国(55)和日本(54),同样,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员工英语水平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无法适应国家的国际化战略需求。

我国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

国际化战略需求有两个概念。一是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二是学术国际化战略,是指高校和科学界的研究成果用国际通用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和交流的发展战略。可见国际化战略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很重要一部分。但是我国企业员工和科技人员的外语能力却制约了这种战略的胜利实现。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已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上海为例,截止到2014年10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84家,其中亚太区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295家,研发中心379家。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机构落户中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跨国并购和投资。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而这个数据在10年前的2003年只有28.5亿美元。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能源企业、IT企业等大都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企业的国内市值巨大,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还是很小,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做了调查,发现印度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远少于中国,但他们的出口为100亿美元,是中国的6倍多。“主要问题是我们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比较差,很难适应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化进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在海外工作的各类人员已超过300万,但在各行业内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即便在员工英语较好的上海。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学术界。国际著名学者斯波尔斯基(Spolsky)认为,第三世界科学家对他们的学科的贡献要超过了30%,但发表的论文还不到国际顶级专业学刊的5%,这和学术英语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日本科学家为什么能从1949年起获得了22个诺贝尔奖,与日本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领域内英语读写能力有很大关系。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是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顶尖专业学术学会。根据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区出版总监高文(Govan)介绍,中国科学家在IET提交的论文和最终发表的论文之比率仅为16.5%,远远落后于我们邻国日本和韩国,后者发表率达到了25.2%。日本高校在SSCI和 AHCI这两大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中国内地高校的3倍。清华大学原外文系主任孙复初批评清华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上面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国际化战略需求的发展和实现。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做出重要转型

进入新世纪后,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国际战略化需求,国家在2002年颁布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这些素质都是以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为基础的。没有较强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国际化知识,也无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活动能力。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根据国际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可分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GE)两大类。前者是指有一定特殊目的如学业和职业学习的外语教学,而后者是指除单纯学习外语之外并无应用目的的外语教学。根据不同目的,ESP又可派生出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OP)。前者侧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需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例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讨论等能力。后者是培养学生在毕业后工作中的英语职场交际能力。可见,落实国家“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校应该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不是单纯为学习语言的通用英语教学。

反观我国历次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打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而应用目标始终缺位。换句话说,原本应该作为工具的英语成了学习的本身或学习的目标。其结果是,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前,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还很足,一旦通过了(而且随着新生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可通过),除了有考研和出国需求的,大多数学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此时再学英语,最大的价值就是挣学分和评奖学金。显而易见,正是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始终不提应用目的,大学生和中小学学生一样十几年来只是为考试而学习语言,必然产生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在学生中出现普遍的英语学习懈怠现象。因此,我国大学生很少能够读懂所学专业的英文文献,更难用英语开展自己的专业学习或毕业后的工作。

建立应国际化之需面向英语工作能力的教学体系

建立服务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面向英语工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要求我国现在高校大学英语的通用英语教学定位必须修正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定位。它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系。根据我们在上一节的描述,专门用途英语可分成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因此课程设置上,我们可分这两块,如前者设置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读写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后者主要是培养专业或行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课程设置如金融英语、软件英语等。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呈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大量引进外籍专家和教师;扩大全英语授专业课程的比例;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或游学。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查阅专业文献、听专业课及讲座、做口头陈述、交流以及撰写文献综述、摘要和实验报告的能力。

二、提出和专门用途英语对应的语言要求。目的不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语言要求和通用英语教学是不同的。由于我国的大学英语定位在通用英语教学上,因此,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学习后参加的四级考试的词汇量在4500个,阅读速度要求在每分钟100词,这对于培养学生一般日常生活交际能力是足够的。但根据语言学专家观点,如是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工作,10000词汇是最低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日本大学生英语词汇要求约13200个词。我国民国时期高中词汇量要求就达到8000个,这保证了当时的高校能普遍直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教材,引进世界一流专家授课,培养了如杨振宁和李政道等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突出学术英语教学。较之行业英语,学术英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或行业领域里的语言技能,更培养他们跨学科的学术素养,其中包括搜索相关资料和文献并加以分析、整理和评价的思辨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沟通交流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基于团队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等。这些学术素养都是当今大学毕业生不可缺少的,无论他们是继续深造研究还是开始工作,无论是从事技术开发,还是进行销售营销。可以说,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素养,是实现国际化战略需求的最关键因素。

四、实行差别化高等外语教学。日本文部省在本世纪初制定的《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提出差别化外语教学的政策。对一般国民的要求是“具备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和简单信息交流的能力”,但对大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在专业领域内熟练地使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我国地区差别和不同专业、行业对国际战略化需求不同,对国际战略化需求不高的高校和专业,可以暂时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培养大学生一般英语交际能力;但对国际战略化需求较高的专业和地区,要及时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努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北京高考英语指南曾提出词汇量要从原来3500词降到3000词,一些省市也提出高考取消听力项目。从减轻学生负担,从公平教育看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认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应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外语能力的要求。如果我们把英语真正当成一门实现国际化战略需求、满足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对外语能力要求的工具,那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必须是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教学定位必须在专门用途英语。

    论坛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