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7176688

您当前的位置:新东方网 > 济南新东方学校 > 新闻动态 > 中学频道 > 中考频道 > 文章正文

九年级语文中考阅读重点复习资料

2015-03-23 14:00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字号:T|T

中考语文阅读精品题

议论文阅读(一)难得寂寞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zhì,书画外面包着的卷套)浩繁、技术精湛的译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

他16岁时赴法留学学习艺术理论,刻苦攻读,得以观摩了解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他1931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大师级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并把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引进中国人的视线,且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堪称“傅译”。傅雷艺术造诣深厚,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人们不免会对傅雷这样的“天才”产生兴趣。有人说,傅雷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寂寞。傅聪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傅雷自己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著名翻译家、傅雷好友杨绛女士在《忆傅雷》中讲道:“傅雷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墙洞里的小老鼠”,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意,其内涵还是寂寞。

寂寞是一种智慧。善于发现的雕塑家罗丹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这恐怕才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寂寞的真正原因。鲁迅就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寂寞是一种磨炼。真正的寂寞是人们内心深处演绎、裂变、积淀的情愫。

寂寞是一种享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寂寞不仅是痛苦,对一些心存大志、特立独行的人来说,孤独、寂寞、隔离,有时确是一种至高享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想成才的人特别多。但首先得问一问自己,我能不能坚持我的初衷?现在热闹场面的诱惑实在是多: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稍不注意,就会被聚会,被喧哗 ,被欢乐 ,难以摆脱。

寂寞无价。对当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1.阅读全文后,简要概括文章的论点。

2.如果将“包围”“缠身”“左右”三个词填写在文中横线上,其顺序应该是 、 、 。

3.文章一开始就讲述傅雷的事例,其作用有二:一是从行文结构上 ,二是为证明观点 。

4.理解加横线句子的含义,列举一位具有这种精神和经历的人物,并简要叙述其事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寂寞”对当代人来说更为重要?

6.下面是1954年9月4日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一段话,联系上文谈谈傅雷所以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原因,并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对外国人比较容易,有时不妨直说:我有事;或者:我要写家信。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读书的三重境界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见《跬步斋读思录》)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论坛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