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被拿去跟外国孩子对比,得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结论;除了被批判独立性差,他们还常会被冠以没良心的罪名,说他们将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
可是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一样都从咿呀学语开始长大,为什么唯独中国有大量孩子成年后无法独立、不懂感恩?造成这种困局的背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老一辈人常挂在嘴边的有一句经典的“不管你多大,在父母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乍一看温情满满,细思极恐,这种心理暗示一代代传承,几乎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难怪中国妈宝、巨婴遍地成灾。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亲子间边界意识模糊,子女在独立思想觉醒时通常会陷入两难境地:既会因为父母的强权命令和控制而感到痛苦,又会遵循传统孝道生出愧疚去体谅父母的越界,如此恶性循环。
在极具中国特色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子女同时自相矛盾。父母嘴上说着希望子女成人成才独立,行动上却总在一手包办TA的人生;而子女表面上标榜要独立民主,暗地里又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种种便捷帮助。
父母美曰其名的牺牲奉献操心安排,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心底“不愿意”子女独立,而他们的孩子一直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屈从后,渐渐习惯彼此捆绑的模式。
回到开篇提到的杨柳,她的父亲经商母亲从政,皆是各自圈子里的精英,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却是简单粗暴的“我下命令你必须执行”。但凡女儿有丝毫反抗的迹象,便会想方设法让她屈服,打骂不行就哭哭啼啼,总之,成功地安排她过上了他们设计好的生活。
杨柳的父母不需要,也不愿意女儿有什么“独立人格”,根本没考虑过这样做女儿的生命体验会怎样,本质上,他们把女儿当成了一个生命的附属品。
果然,杨柳在儿子三岁的时候,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她的爸爸妈妈还在不停抱怨,给她创造了如此毫无压力的优越生活,只需要享受就好了,抑郁个什么劲,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当心理咨询师问到杨柳的爸爸妈妈时,她的情绪一下子失控,一会儿恨他们剥夺了她选择人生的自由让她成了一个废人,一会儿又自责惭愧他们对自己无止境的牺牲奉献。而且,自己明明厌烦透了这种被安排的人生,却又不自觉地对儿子采取同样的教养方式……
像杨柳这样“永远被父母安排”的中国孩子,即使一直在温室中安逸地生活,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心底也不会真正快乐。
几年前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本地新闻,讲一个家有数亿资产的富二代跳楼自杀,被抢救过来后问他什么事想不开,他说精神空虚,跟着社会人士吸毒后家里发现被关在家里,太痛苦就跳楼了,而追溯起为什么要吸毒,他的回答是“活着没意思,存在没价值”。
显然,他的父母并没有想明白,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不是只有物质享受就能安然快乐地过一生,精神财富才是生命中更重要的部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没想到的一点是:精神上的空虚,有时比物质上的匮乏更易摧毁一个人。
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啊,为孩子安排一切的时候,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这种安排是不是TA需要的?
TA看似省力的同时,失去的是奋斗精神和独立人格,光有丰厚物质没有丰盈灵魂的人生,值得吗?
又或者,并不真的那么有经济实力的父母掏空自身帮孩子搞定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万一有天无以为继,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TA,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重重困难?